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安娜·卡列尼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的地位和影响?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求《安娜,卡列尼娜》的梗概及中心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是有两条线索构成
一条是安娜追求爱情,一条是列文探索社会出路
安娜本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在为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由于世俗的压力和自身的局限,最终失败,以致卧轨自杀,反映了当时社会传统观念的统治地位和个人力量的渺小。
通过列文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安娜卡列尼娜多少岁?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她的年龄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在小说中,她是一个已婚的贵族女性,有一个孩子,但是她的外貌和年龄并没有详细描述。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她的行为,可以推测她应该是一个成年女性,可能在三十岁左右。但是这只是一个猜测,因为小说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如何评价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作为列夫·托尔斯泰里程碑式的传世三巨著之一,《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一本非常成功且值得一读的作品。
托翁特有的交叉叙事构架、几乎纤毫毕现的心理描写、饱满立体的人物塑造和浓厚广阔的历史背景,都在这部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大框架上,它描绘了一幅跨越莫斯科、彼得堡、乡间和国外,跨越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罗斯政界、社交界、农村和学术界的浮世绘;
在剧情上,它主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组成:
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的纠葛;
一条是列文与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
通过借由他们情感、生活、思想的变迁来深入剖析十九世纪俄国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整个俄国从上到下民众的状态。
而我觉得最妙的是,这两条线还刚好对应了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文与吉娣对应的是前者,而安娜与卡列宁和伏伦斯基对应的是不幸的后者。
可同时却也正是这不幸背后的悲剧色彩,使安娜成了整本书中最出彩的一个人物。
她原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高贵、典雅、聪明、有魅力的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
丈夫卡列宁比她大20岁,是安娜眼中的“一台运作精良的政治机器”。
两人结婚九年,可他们之间的爱早已名存实亡。
截然不同的性格和长期缺乏的关心和爱护,都成了对安娜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灵魂的一种日日夜夜的折磨。
他们的婚姻,早就埋下了一颗破坏一切的炸弹。
而伏伦斯基的出现,就是那个足以引爆炸弹的火星。
一个是“彼得堡花花公子的活标本”,一个是早已无法忍受婚姻的风流俏妇。
两人就这样一拍即合。
而面对安娜的背叛,卡列宁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不是如何才能拯救他们的婚姻,而是保全自己在社交界的面子……
为了能甩掉由于安娜的堕落而溅在他身上的泥污,为了能够保全他最看重的体面和尊严,同时也为了绝不让安娜和她的情夫称心如意,他选择了拒绝离婚。
怀着要痛苦一起痛苦,谁也别想好过的心情,让自己、安娜、伏伦斯基、儿子谢廖沙都无法解脱,被家庭这一巨大的道德载体所压迫,倾轧。
而作为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伏伦斯基也为了自己的不顾一切的“维特式”的狂恋而付出了代价。
他放弃了他本可以和谢普霍夫斯科依一样远大的光明前程、放弃了母亲和哥哥伸出的名为拯救他的橄榄枝,放弃了自己在交际圈中的得到的一切赞誉,改为承受他们给予他的轻视、鄙夷与蔑视。
原先高傲得如同一匹纯良、飘逸的烈马的他,因爱情的痛苦,甚至开枪自杀,所幸未遂。
而在他终于摆脱了卡列宁,带着安娜远走高飞之后,他们的生活就好过了吗?
并没有。
在最初的终于获得自由、宛如新生般的新鲜感过去以后,等待他们的,不是幸福,而是无尽的争吵。
安娜疯狂的捕风捉影的嫉妒、两人内在的隐秘的怨气,都让他们痛苦不堪、倍感煎熬。
此时的安娜,看不到伏伦斯基为他们这段感情做出的巨大牺牲,将自己处境的种种痛苦,全都归罪于他,并不可理喻地认为伏伦斯基早已不再爱她。
猜疑、嫉妒、怨恨、冷漠、不理解和相互较劲在两人之间不断滋生,终于在一次安娜的无理取闹和伏伦斯基的忍无可忍之后爆发了出来,并让安娜想到了用死亡来一了百了。
她认为,死是重新唤起伏伦斯基对自己的爱情、惩罚他和使自己心中的恶魔在同他搏斗中取得胜利的唯一手段。
于是在想到与伏伦斯基遇见的第一天那个被意外轧死的工人时,在无数次的恐怖梦境与现实惊人重合时,她跳进了铁轨,
用自己的死亡惩罚了伏伦斯基,实现了会使他抱恨终生的威胁,也摆脱了现实世界中令她不堪忍受的一切。
总的来说,作为整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安娜是一个充满悲剧性色彩的人物。
她的“什么都想要,但什么也不愿意承担的”贪婪是导致她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她虽然敢于冲破舆论枷锁,无惧世人眼光、大胆追求爱情,并认为没有爱情她就活不去,但是在面对全心全意爱她的伏伦斯基时,她却并没有珍惜;
她爱儿子谢廖沙,却太过自私和任性,既不愿为了他而放弃爱情,也不愿意为了爱情而放弃他;
她背叛了丈夫卡列宁,肆无忌惮地以自由和爱之名,行着违背诺言、伤害他人之事,却既不愿向他低头认错,也不愿放弃他给的宽恕和庇护;
她口口声声爱伏伦斯基,却一直在疯狂索取,而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甚至不愿意为他再生一个孩子,因为“她认为,他希望再有孩子,就是不珍惜自己的美”。
她这样的爱,注定是失败的。
而爱情失败的背后,是做人的失败。
安娜的不懂放弃与取舍,才是造成她悲剧人生的最重要因素。
愿与诸君一同谨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娜·卡列尼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